這算不算一種雜念?偶爾,心底會湧出某種感覺:「等待」的經緯拉得太長太廣,人對自己的抉擇,將趨於搖擺,終至妥協。



「原來,我沒有『?』,也可以過下去......。」(『?』裏頭,可以自由置換為許多人事物......)這樣一句話,反覆在心頭來去,久而久之、滴水穿石,再不真切的,都會血肉增長,輪廓具體了起來。



然後,或許一切就無以為繼了。人是一種習慣的動物。當不舒適感威脅到自身,調整機制於焉躍出安撫,慣性法則將突兀刺激感受,加以柔焦霧化,於是,初始渴求的這些那些,在歲月洪流中顯得狼狽斑駁,甚且面目難辨,最末,獨剩放棄一途......。



以上,是我向來對於「等待」,最陰惻的臆度、最消極的推演。



因之,當我看見哈金筆下「等待」的男女主角,居然橫越遼闊時間,堅守自己的版圖,不能不震撼 – 儘管故事的過程、結局讓人心生猜測,那份震撼則蘊含了疑問。



我們能夠嘗試如此認識與自以為理解哈金:原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十四至二十歲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六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1985年,赴美留學,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學位。現任教於艾莫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



哈金以第一代移民的身分選擇用英語寫作,【等待】一書以英文的流暢優美備受肯定,中文版譯者金亮的功力,讓中國東北風味不至失真,哈金本人也為中文版的文字進行全面審定。



書籍簡介如是言:「長夜漫漫,青春易老。我倆的愛情是否經得起十八年等待與煎熬?故事發生在中國東北,描寫文革時期一位軍醫孔林徘徊在元配妻子與紅粉知己間的三角關係,一段親情、愛情與外在現實的生命掙扎。受制於中共法律與社會環境,夫妻必須分居十八年才可離婚,他們為此苦苦等待了漫長的十八年歲月,守候到一生的盼望,也終於失去了愛的本能。」



制度、愛情、守候、人性......作者將這些元素丟進熔爐,去示現一場試煉。



「雖然他們是大家公認的一對兒,但是他們不能住在一起,只能在食堂的同一張桌子吃飯,在醫院的院子裡一道散步。醫院的規定禁止本院的一男一女在醫院外面走在一起,除非是已婚或者是訂婚的同志。」



這兩人必須等待。



等待時代的移位、等待環境的變遷......主角等待著外界的成全,而我翻動書頁,總有念頭紛飛:或許到了某一境地,他們也開始等待自己的逃避、等待對方的厭倦出現?只因過程叫人不耐,苦悶疑惑都無以抒解時,似乎有一點什麼出現、即便是負面,至少是種對停滯關係的刺激,也都會是好的。



「那時候的她和現在多麼不同啊!他意識到,長年的等待已經徹底改變了她--從一個惹人喜愛的年輕姑娘變成了無可救藥的潑婦。不管他現在如何討厭她,他明白她一直是愛他的。可能是這種單戀毀了她,也可能是她在長久無望的等待中所遭受的痛苦和消沈化解了她溫柔的本性、腐蝕了她的希望、摧殘了她的健康、毒化了她的心靈......」



觀心無常呵!於我而言,情感與青春,同樣華美、易逝而脆弱,哪堪拿來消磨。但在現實的折騰、制度的束縛下,當事者難免徒呼天地無用?



「他感覺腦子裡一片空白,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令他害怕,因為它暗示著他等了那麼多年,等來的卻是一個錯誤的東西。我來告訴你事實的真相吧,那個聲音說。這十八年的等待中,你一直渾渾噩噩,像個夢遊者,完全被外部的力量所牽制。別人推一推,你就動一動;別人扯一扯,你就往後縮。驅動你行進的是周圍人們的輿論、是外界的壓力、是你的幻覺、是那些已經溶化在你血液中的官方的規定和限制。你被自己的挫敗感和被動性所誤導,以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裡向往的,就是值得你終生追求的。」



哈金認為:「革命製造的往往是恨而不是愛,人們常在革命的過程中被剝奪了愛、人性與創造的能力。」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等待,是為了拉開時空的帷幕,讓人們思索自身所求,究竟是什麼。



ricefish





時報悅讀網(含【等待】序文、書摘、報導、書評、延伸閱讀......)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extension/aa0057/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books/book_basic.asp?pclassid=aa&id=aa0057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ce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